登录  | 注册会员

游客您好!登录后享受更多精彩

查看: 14|回复: 0

[火锅文化] 沸腾的三千年

[复制链接]

5

主题

0

回帖

4

积分

网站编辑

积分
4
QQ
发表于 2025-9-15 10:42:2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快来注册账号浏览更多内容吧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会员

×
本帖最后由 挑食的碳水小生 于 2025-9-15 10:43 编辑

pexels-huuhuynh-19775602.jpg
寒风凛冽的冬日,一口铜锅在桌上咕嘟作响,红油翻滚,白雾蒸腾。人们围坐在一起,将薄如蝉翼的肉片滑入沸腾的汤底,瞬间变色即捞起,蘸上酱料送入口中。这是当代中国再熟悉不过的火锅场景,但很少有人知道,这口锅已经在中国沸腾了三千余年。

火锅的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。考古学家在殷墟遗址中发现了类似火锅的炊具“温鼎”,这是一种将鼎分为上下两层的青铜器,下层可放置炭火,上层可烹煮食物。《诗经》中“朋酒斯飨,曰杀羔羊”的记载,描述的或许正是围炉共食的原始形态。战国时期,出现了“染炉染杯”的分餐式小火锅,每人一炉,自烹自食,堪称最早的“个人火锅”。

汉代是火锅发展的重要阶段。1968年陕西咸阳出土的西汉“鎏金铜染炉”,证明了分餐式火锅在贵族生活中的流行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上记载了“濯鸡”、“濯牛肚”等涮食做法。西汉海昏侯墓中甚至发现了类似现代鸳鸯锅的青铜器,将锅分为五格,可能用于不同汤底,可见当时火锅已相当精致。

三国时期,魏文帝曹丕喜好的“五熟釜”堪称鸳鸯锅始祖,一锅内分五格,可同时烹煮不同食材。南北朝时,《魏书》记载了“铜鼎”的使用,这种器具“和煮五味”,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火锅的形式。
796e1312c3d87030571b4f8429472ad1.jpg
唐宋时期,火锅从贵族走向民间。白居易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”的诗句,描绘了冬日围炉小酌的情景。宋代汴京和临安的酒肆里,已经有了提供涮肉火锅的店家。林洪在《山家清供》中详细记载了“拨霞供”——在炉上放半锅水,待水沸后,将兔肉切片投入锅中摆动至熟,蘸酒酱椒料而食。这种吃法与今日涮火锅几乎无异。

元代,火锅随蒙古铁骑传遍大江南北,甚至远播海外。忽必烈传说曾因军情紧急,命厨师将羊肉切片涮食,发明了“涮羊肉”的吃法。明清时期,火锅真正普及开来。乾隆皇帝是火锅的狂热爱好者,曾在宫中设“千叟宴”,用1550多个火锅宴请5000余老臣,创下历史记录。

辣椒在明末传入中国,为火锅带来革命性变化。川渝地区将花椒与辣椒结合,创制出麻辣红汤火锅,至清末民初已形成今日麻、辣、鲜、香的特色。重庆码头工人将廉价牛肉肚等杂碎放入麻辣汤中涮食,逐渐发展成毛肚火锅,成为川渝火锅的代表。
hot-pot-7003055_960_720.jpg
改革开放后,火锅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。小肥羊1999年开创“不蘸料”火锅新吃法,海底捞1994年从四川简阳起步,以服务创新征服全国。据中国饭店协会数据,2023年中国火锅市场规模已达8000亿元,占全国餐饮收入的20%以上。

今天的火锅早已超越单纯的饮食范畴,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交往方式。从北方的铜锅涮肉到川渝的九宫格,从云南的菌菇火锅到广东的粥底火锅,从泰式冬阴功到日式寿喜烧,火锅在不断融合创新中发展出千般滋味。

一口火锅,沸腾三千年。它不仅是中国人对美味的追求,更是围炉共话的情感联结。在那氤氲热气中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片肉、一叶菜在汤中沉浮,更是一个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变迁,是中国人对团聚与共享的永恒向往。

淄味雅集餐饮网 ( 鲁ICP备2025153731 )

GMT+8, 2025-9-23 04:14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